“我們想去異地養老,卻怕兩頭踏空!”69歲的丁浩家住長寧區新涇鎮,這半年里他同老伴一起考察了長三角多家養老院。一開始他們比較的是價格、環境、醫護條件,最后算的卻是長護險和養老補貼。
價格合適的養老院要排隊
對老丁夫妻倆來說,最實惠的是家附近的一家公辦民營養老院。這家養老院設置了200多張床位,按護理級別和房間級別差異,分為床位費和護理費,每月3000元到5000元不等。不過,工作人員告訴老丁,養老院床位已滿,要等床位空出后方能入住。老丁問要等多久,對方告知“前面已經排了100多人”。稍遠一點的普陀桃浦地區一家養老院,老丁夫妻倆看中的家庭房,費用也可以承受,但同樣需要漫長的排隊等位。
夫婦倆還走訪了松江、閔行幾家高端養老院。那里條件優越,不僅配套設施齊全,還配備了專業康復醫院和養老照護專業設備。老丁對松江一家民辦養老院很心動,但價格卻讓他有點舍不得:一居室需一次性交100萬元/戶的押金,以及20萬元/戶的入門費,每人每月還需繳納各項費用7000多元,這還不包括膳食費;兩居室需一次性繳納300萬元,并月供約2萬元。即使價格高昂,這家養老院也很受歡迎,小戶型全部被預約?!斑@遠遠超出預算?!?br />
條件好的養老院太貴,價格合適的又很難住進去。于是,他們將目光放到了上海周邊城市。在朋友的邀請下,老丁夫妻倆到嘉興、無錫轉了一圈,考察了幾家養老院,“選擇面一下子開闊不少”。在無錫一家養老院,他們看到一個類似居家環境的套間,50平方米,擁有獨立衛生間、開放式廚房和會客廳。每月的固定支出就是床位費,再加上兩個人的護理費、伙食費和一些日常開銷,平均每月兩個人共7000多元,且押金只要5000元?!斑@個價格我倆的退休工資完全可以承擔?!?br />
不過,他們還有一筆賬要算,夫妻倆在上海享受的長護險等補貼要放棄了,這筆錢加起來也不小。另外,除了嘉興一家養老院具備醫保定點資格外,他們走訪的幾家養老院暫時還不能刷上海醫???。因為是非戶籍老人,他們也享受不到當地的養老補貼,可謂兩頭“踏空”。
長時間扎根異地還不現實
74歲的林老伯最近也瞄準了“異地養老”。因為兒子在杭州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,林老伯決定在杭州近郊養老院度過人生最后一站,這樣也方便兒子周末探望。很快他就看中了杭州余杭區良渚一家高端養老院,各項費用加起來為8000多元,“在上海和這差不多條件的養老院每月至少要花費上萬元,還不算押金呢?!绷掷喜畮缀鯖Q定要和這家養老院簽約了,但他和丁浩有同樣的苦惱:如果去杭州,就要放棄在上海的養老補貼,同樣,杭州戶籍老人的補貼待遇,他也無權享受。
72歲的老俞也有一段異地養老經歷,不過他不是住在養老院,而是在浙北一座山上生活了8個月?!拔液屠习樵诋數刈饬颂酌窬?,山里空氣好,環境優,天天吃農家土菜,節奏又舒緩?!边@段他眼里的“神仙日子”,后來因為老伴看病開藥而回了上海,“沒辦法,上海的醫??ㄔ诋數貨]法結算”。
選擇從蘇浙到上海養老的老人也會碰到類似煩惱。溫州老人沈偉在上海浦東新區住了近1年,一直想回老家。自從老伴過世后,沈偉孤身一人,在張江工作的兒子把他接到上海,在同個小區給父親租了套房?!捌渌€適應,平時幫著接送孫子上學??床【吐闊┝?,要花不少錢?!鄙騻フf,自己在溫州的醫??ㄔ谏虾2荒苡?,雖然兒子幫他買單,但他想為兒子省錢,而且還惦記著老家的那些養老補貼,一直想回去。
記者發現,有異地養老打算的老人越來越多,有的老人甚至和朋友結伴去周邊城市養老。無論是選擇當地養老院,還是自己租房子,讓老人們糾結的就是看病開藥和養老補貼。上海已大范圍推行長護險,很多老人深受其益,但如果選擇異地養老,長護險待遇就錯過了,他們不想“踏空”?!拔椰F在是兩頭跑,上海住幾個月,再回老家住幾個月,要長時間扎根異地,目前還不現實?!鄙騻フf。
另一邊,最近,93歲的上海老人浦逸敏和她的老伙伴們實現了一個心愿——把曾經“眾籌”買下,用作互助式養老院的小樓捐給了村委會,讓其繼續為村里老人服務?!奥犝f這里會被改建成老年活動室,還有午飯供應,我很高興,它可以繼續發光發熱了?!逼忠菝粽f。
5元、10元、100元、3000元……21年前,老人們經過商議,以時髦的“眾籌”方式買下了位于上海市嘉定區外岡鎮葛隆村的一幢空置二層小樓,取名“慈舟養老院”,意在互助養老、同舟共濟。十里八鄉的老人都喜歡這種養老方式,最多時樓里同時住了22人,大家互幫互助、和諧融洽,享受著“無限好”的夕陽時光。
近些年,有些老人離世,有些老人不得不住進醫療條件更好的護理院。而入住者越來越少的最主要原因,是“家門口”的為老服務逐步健全,老人已經有了更多去處。
曲終人散,佳話流傳。粉刷一新的老樓,正迎來新的生機。
“眾籌”買樓
眼前的浦逸敏,身材瘦小,但精神矍鑠,一頭銀發打理得整整齊齊,臉上總帶著溫和的笑容。
20多歲時,江陰人浦逸敏來到上海謀生,退休前是基層醫院的一名醫生。醫者仁心的她,數十年來保持著吃素的習慣,也由此結識了很多志趣相投的人,大伙兒經常聚到一起。
“既然這么談得來,不如住在一起養老好了?!笨此仆嫘Φ慕ㄗh,其實不少人都記在心上。有的老人覺得,自己吃素,和家人的口味對不來;有的老人想把本就不大的房子騰出來給小兩口??;更多人是因為兒女都忙,自己在家也無人陪伴……
“真能住一塊兒就好了?!逼忠菝粢策@樣想。
1998年的某天,老伙伴帶來消息,嘉定區外岡鎮葛隆村132號的農村信用合作社要搬遷,兩層小樓空出來了?!澳懿荒芫唾I下這幢樓?”大家提議,請文化程度最高的浦逸敏去和對方談談這事。
聽說老人買房是為了養老,農村信用社非常理解,“談判”順利進行。1999年元月,雙方簽訂協議,總面積約200平方米、造價超過6萬元的小樓,算上折舊,最終以5萬元的價格將使用權轉讓給老人。
消息傳開,大家熱情高漲,5元、10元、100元,最多的一筆超過3000元……記者在當年賬本上看到,共有230余人次參加了“眾籌”?!昂芏嗬嫌哑鋵崨]有入住需求,只是為了獻份愛心,幫我們實現這個心愿?!比胱±先岁惣痉艺f。
小樓買下了,很快迎來一位又一位入住者,一段“互助養老”的時光開始了。懷揣美好愿望,老人們將小樓起名“慈舟養老院”。
“抱團”養老
木質地板覆蓋了原先的水泥地;樓梯加裝了扶手,衛生間也進行了適老化改造;健身器材、電視、錄像機一應俱全……老照片里,“慈舟養老院”的生活條件并不比外面的差。
但這畢竟不是真正的養老院,沒有院長、沒有護工、沒有廚師,一切都要靠老人們自己——你幫我,我幫你。為此,住進小樓也有要求:生活必須能自理、吃素、每月交100元水電費。
陳季芬回憶說,最多時小樓同時住了22位老人,雖然人多,卻相處融洽,幾乎沒有發生過爭吵?!拔覀冚喠髯鲲?;公共區域衛生也輪流打掃,就像小學生‘值日’;有人身體不舒服,大家會一起照顧。門口還有一片菜地,種了黃瓜、西紅柿、茄子、絲瓜等很多菜,實在沒有的,就結伴去村口買,另外子女們也會送些來?!?br />
入住老人徐鳳英的女兒張琴就經常帶著菜或生活必需品來看望老人,并幫助做些家務?!皨寢尵拖矚g這里,說這里的老人都不愛計較,過得很舒心。生病了我們把她接回去,病好了就吵著要回來?!?br />
回憶過去,浦逸敏很感謝葛隆村村民和愛心人士的幫助?!拔覀兇蠖际峭獯迳踔镣鈪^過來的,但村民沒把我們當外人,瓜果蔬菜熟了,會給我們送點,年輕人會幫我們扛米面、柴火等重物。我們還遇到一個做窗簾生意的老板,自己掏錢幫小樓重新裝修了窗戶。這些善事我們都記著?!?br />
村民尊重老人,老人也回饋村里,并從中收獲一份尊重。浦逸敏干起本行,每周都會去村里的藥師廟,為村民免費量血壓、針灸、檢查一些小毛??;村里的小孩也喜歡和老人們玩,小樓成了他們放學后的臨時“托班”……
再迎生機
沒有人敵得過年歲的增長和疾病的來襲。十幾年間,“小老人”逐漸高齡,其中有的離開了人世,有的身患疾病或自理能力變差,不得不轉入條件更好的護理院。與此同時,“家門口”的養老院多了,居家養老條件也在逐年變好,沒有新的老人再來聯系浦逸敏,小樓也就到了“退休”的時候。
2015年夏天,徐鳳英老人再次摔倒,張琴實在不放心讓母親回到小樓,選擇入住了一家老年康復中心。徐老的搬離,終結了“抱團”養老的時光。2017年,在小樓獨自居住兩年后,浦逸敏也因身體原因離開,入住上海嘉定雙善養老院。
該怎么處理這幢樓?浦逸敏認為,當時是很多人共同買下了小樓,它不屬于任何一個人,以后也不應該被個人占有?!白屑毾胂?,你只能把它捐給集體,讓它為老百姓服務,去發揮更大的價值?!?br />
200平方米的小樓,按上?,F行市價,已超過500萬元,但就像當年買樓一樣,浦逸敏捐樓的提議得到了老伙伴們或其家人的一致同意。
“我們很支持老人的決定。這些年來他們好幾次為地震災區、留守兒童、身邊的困難家庭捐款,房子更是帶不走的東西,他們一定會把它留給更需要的人?!睆埱僬f。
今年6月,葛隆村黨總支書記、村委會主任陳學鋒代表葛隆村,鄭重地接受了老人們的房屋捐贈。大家一起在小樓門前合影時,浦逸敏對陳學鋒說:“取之于民、用之于民。一定要讓這幢樓繼續為村民服務,這也是我們向葛隆村表達的最后謝意?!?br />
目前,居住在葛隆村的60歲以上老年人有500多人,全村現建有一處日間照料中心。陳學鋒說,葛隆村正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,村里初步考慮把這幢樓改造成有助餐服務的老年人活動場所。同時,會把一個房間還原成老人互助養老時的樣子,作為小型展示館,留下溫情回憶,銘記老人善舉。
上海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。截至2019年12月31日,全市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518.12萬人,占戶籍總人口35.2%。近年來,上海著力推動農村地區養老服務充分、平衡發展,提出“到2020年,農村每個街鎮至少建有1個標準化養老院,純農地區村組睦鄰點實現全覆蓋”等多項具體目標,并強化考核機制,確保任務完成。
“誰都希望養老不離鄉鄰、不離鄉音,好在現在養老院、睦鄰點都離家不遠了,還可以叫護理員上門服務,再像之前那樣選擇‘抱團’養老的肯定就少了?!标惣痉艺f。
但“抱團”養老的實踐卻帶給基層干部諸多思考。外岡鎮黨委書記李雪表示,浦老他們之所以有較強的幸福感,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在鄰里互助的過程中感到被尊重和被需要?!坝布嵘院?,農村養老還要在豐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上下更多功夫,帶給他們更高質量晚年生活?!?br />
來源:新華每日電訊